台灣民謠

台灣民謠

種族與語言

編輯

台灣民謠可以依照種族與語言來分為:

原住民族-使用臺灣原住民族語

客家民謠-主要使用臺灣客家語

臺灣閩南話民謠-主要使用臺灣閩南話

原住民族民謠為由臺灣原住民族所流傳的民謠,雖然原住民族人口只約占總人口的2%[1],但是原住民族的音樂量佔有不小的比例。其中以分布於花蓮與臺東的阿美族為首。阿美族的民謠最為豐富,音樂旋律與節奏性格明顯,較多數人為接受,因此平時最常聽到的原住民族民謠便以阿美族民謠為主。

客家民謠亦稱為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依照其曲調性質可以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調等三類:老山歌與山歌仔是較為粗野的樸拙古調;平板調則為前兩者改良之後較為美化的歌調。近年則有客語流行音樂豐富了客家民謠的內涵。

臺灣閩南話民謠是在台灣最為風行的民謠,這是因為台灣人口中說臺灣閩南話的人佔最大比例,因此以臺灣閩南話唱的民謠具有最高的可見度,亦被最多人了解傳唱,例如褒歌。

傳統與創作民謠

編輯

台灣歌曲可粗分為傳統民謠與創作歌謠。

傳統民謠為作者、創作年代、產生緣由都難以加以考據的歌曲,通常帶有濃厚的民族或鄉土性,這些即是台灣民謠的一部分。創作歌謠則是創作來源資料可考的歌曲,而其下又可以細分為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流行歌曲是隨著時代的潮流轉變,以迎合大眾口味的歌曲為主;藝術歌曲則是詞曲皆非常講究藝術上的意境,格局較為嚴肅的歌曲,不過台灣歌曲的這一部分尚未有系統性的建立。

流行歌曲與藝術歌曲之中更可分為本土風格與非本土風格,而本土風格的歌曲由於納入了傳統民謠的精神,因此亦帶有鄉土風格,而稱之為「創作鄉土歌謠」,所以與傳統民謠一起稱為台灣民俗歌謠,即台灣民謠。有很多老歌,例如《望春風》、《燒肉粽》、《補破網》、《月夜愁》、《秋風夜雨》、《港都夜雨》、《黃昏的故鄉》等在二戰前後,民眾喜歡聽而開始流行的歌曲,雖非傳統民謠,但是因為歌曲內涵訴說人們當時的心情環境,因此到今天仍受到大眾的歡迎,這些流行老歌亦被大眾視為台灣民謠的一部分。

🔮 相关作品

韩国女足球队介绍
哪个才是365官网

韩国女足球队介绍

📅 07-19 👁️‍🗨️ 6751
稳如泰山
日博365体育

稳如泰山

📅 07-21 👁️‍🗨️ 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