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雌竞”之后,终于再没人教我如何做女人

拒绝“雌竞”之后,终于再没人教我如何做女人

原创 不再雌竞的 未读

如果不消费女性文化、不听她们的音乐、不读她们的书、不想知道她们的故事结局,就无法完全、真正地尊重女性。

-

《我和她们不一样》

打开社交媒体,时不时就会刷到这样的帖子:

一位光鲜亮丽的女性博主在镜头前展示如何用化妆(或者不化妆)、个性穿搭(或者乱搭)来做“理想的自己”。

我们被完美的外表吸引,然后从羡慕,慢慢变成焦虑:为什么她们会让人觉得更“自由”、更“女人”呢?

于是在不经意间,我们又掉进了“被雌竞”的循环。

“雌竞”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做女人”有标准答案吗?这本「未读·思想家」新书《我和她们不一样》,能给你一个响亮的答案。

[德] 索菲·帕斯曼|著

李寒笑|译

未读·思想家|出品

01

在当下的网络,什么是「雌竞」?

关于“雌竞”,大家的想法或许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完全没有听说过、也不了解的;

一类是对这两个字很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想法的。

电影《芭比》剧照

如果你是第一类,那么下面的概念可以帮助到你:

雌竞,既是一种生物学概念,也是一类社会学现象,指的是女性如何通过竞争、比拼、互相打压等方式,争夺男性的注意力、关注,比如“爱情”。

对于第二类读者,我想,你可能已经知道“雌竞”对于广大女性来说,是个负面词汇。

比如,这个词语可以拿来骂人,骂自己看不惯的人,骂男朋友的异性朋友,骂班上每节课都花枝招展的女生……

当然,它也可以用来自嘲,比如写一篇追忆性质的社媒短文,回想起自己曾经因嫉妒、羡慕或者自卑,做了一些当下看起来很“雌竞”的事。

总之,当我们谈论雌竞时,情绪和心态上,总是陷入一种紧张:要么在指责别的女性,要么在反思同为女性的自己。

电影《阿诺拉》剧照

2020年开始,社媒出现了一种趋势,即通过模仿身边某些女生的某种特质,将其归类为pick me girl(也就是《我和她们不一样》的原书名,直译为“‘选我’女孩”,或者意译为“雌竞女孩”),既有讽刺的意味,又对女性群体进行了划分。

pick me girl这种女孩经常明示或暗示自己和其他女性不一样,无论是通过贬损自身女性特质(如:我不像其他女孩那么矫情云云),还是将某件小事无限放大循环,到处宣扬,本质上都是为了拉开自己和其他女性的区别,使自身在男性眼中达到“脱颖而出”的效果。

我们经常可以刷到通过模仿诸如mean girls、班上的“绿茶”、讨厌的职场小领导(女)等标签化的女性来获取认同感(即流量)的博主。

虽然没有直接告诉你女性应该如何,但也还是在重复过往的刻板印象。

02

当我们说到「雌竞」,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如今,当我们搜索“雌竞”,往往遇到这几种情况:

1.质疑身边的某人/影视作品中的某角色/某知名人士有雌竞行为

2.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雌竞行为

3.指出拒绝雌竞后女性对父权制的反击,以及雌竞的坏处等

4.认为雌竞是一种手法,需要学习这种手法

……

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雌竞”作为一个从大众文化中升级、进入女性主义范围讨论的词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均被用作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斗争”。

“揪出”有雌竞行为的女性,对其进行批判和根除,一直是流行文化中女性主义表达的显著模式。

然而,《我和她们不一样》毫不客气地指出,在这场针对“雌竞女孩”的猎巫行为中,每个参与的女性,都陷入了自证与内部围剿的怪圈:

“女性越是以女性主义的名义轻率地指责其他女性是‘雌竞女孩’,就越会出现一个终极悖论:在这个几乎强迫所有女性在某些事情上成为‘雌竞女孩’的世界里,指责其他女性雌竞,并且时不时强调自己不这样,恰好正是最高级别的‘雌竞女孩’:我和其他女人不一样,我从不会那样。”

电影《前程似锦的女孩》剧照

围绕雌竞与雌竞女孩展开的讨论,大部分来源于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被男性错误对待的,是如何陷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证明自己被足够多的男性关注”的怪圈的。

没有人因为从一开始就受男性欢迎而变成雌竞女孩,也没有雌竞女孩认为自己“雌竞”的结果是什么关注也没有得到:

“女性选择去雌竞、做‘雌竞女孩’,并非因为性格软弱或毫无女权意识,就像有恋父情结的女性不应为父亲带给她们的症结而受到责备。‘雌竞女孩’之所以成为‘雌竞女孩’,是因为她们生活在男性的世界中,男性将自己的认可和青睐作为一种工具,让周围的女性变得易于操控,并乐于为男人服务。”

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剧照

也就是说,除了“雌竞”这项行为本身的受益者为父权外,探讨、分析、指责其他女性是否为“雌竞女孩”,过度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雌竞”等行为,最终的受益者,依旧是父权。

关于“雌竞”的一切,根本上来说,都是父权制结构性压迫的陷阱。

03

关于「雌竞」,请停止毫无必要的反思

做女人到底是什么感受?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吗?

《我们不一样》的作者索菲·帕斯曼出生于1994年,这本书原版出版时,她即将30岁。

就像在书里所写的那样,这个年纪是一个女人谈论如何做女人的上好时机。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她也纠结过为什么很少有男人“骚扰”她,是不是因为她不够漂亮;

一边想和好朋友商量自己要去割黑眼圈,一边又担心怎么说才能不被指责“服美役”;

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的方式是一个人组装家具,但在约会时,又鄙视没有主动付钱的男人;

是个信奉女性主义、讽刺各种男人的作家,但是遇到青春靓丽的女粉丝时,还是感到毫无由头的害怕,险些犯了“潮人恐惧症”……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于是,索菲决定把自己当做一块“靶子”,因为事实上来看,她也是“和其他女性不一样”的另类女性。

这本书不仅想要探明成因,还是给每个“被雌竞”的女生一些迟来的安慰。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社交媒体上的女性成功做到了几十年来女性一直在做的事情:以一种男性永远不会想到的方式,贬损自己和身边其他女性的一切。二十几岁的时候不应该对自己十几岁时的一切感到羞耻,也不该评判自己十几岁时毫无女性主义是好是坏。”

她的坦诚,让我们明白,无论是怎样的文化背景或者发展阶段,每一个年轻女性,都会遇到相似的困境。

与其陷入性别议题中内耗、纠结,不如抛开这一切,坦诚地问自己想要什么。

电影《泳者之心》剧照

《我和她们不一样》正是这种精神的延续。作者是一名敢想、敢写、敢承担一切批评的女性主义者,她毫无保留地记录,不加修饰地表达,目的是为女性文化争取更大的空间,为其他女性开疆扩土。

因此,请停止不必要的反思吧!这个世界有更多值得享受的乐趣。

这本小书由女作者、女翻译、女设计师共同打造,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都可以真正印证封底文案里的那句话:

“《我和她们不一样》不是批判、不是理论、不是女性成长的教科书,而是‘做几代男人一直在做的事,把共同的经历存档’,为女性叙事添砖加瓦。”

撰文|咖啡摄入小乐鼠

编辑|泰若克塔

封面|《伦敦生活》

插图|网络

原标题:《拒绝「雌竞」之后,终于再没人教我如何做女人》

阅读原文

🔮 相关作品

提前出局!可怕的不是国足0-1印尼,而是世界杯扩军48队仍进不去
哪个才是365官网

提前出局!可怕的不是国足0-1印尼,而是世界杯扩军48队仍进不去

📅 09-04 👁️‍🗨️ 5610
滴滴代驾如何申请?
日博365体育

滴滴代驾如何申请?

📅 07-22 👁️‍🗨️ 230
水煮对虾
bt365博彩

水煮对虾

📅 09-02 👁️‍🗨️ 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