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印象东兴 政务公开 网上办事 政民互动 招商引资 东兴市预决算公开平台
简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兴市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2017-10-31 索 引 号:
关 键 字: 所属分类:规划计划 文    号:

东政办发〔201734

各镇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东兴市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1031

   

  

  东兴市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

  东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7

                     

     

  前言.......................................... (1)

  第一章 发展环境............................... (3)

  第一节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二节 重要机遇

  第三节 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四节 脱贫摘帽标准

  第三章 发展产业脱贫一批....................... (21)

  第一节 突出发展特色支撑产业

  第二节 探索光伏产业和构树种植养殖助力扶贫

  第三节 主要支撑措施

  第四章 转移就业扶持一批....................... (32)

  第一节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第二节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第五章 教育扶智帮助一批....................... (35)

  第一节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第二节 减轻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负担

  第三节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

  第六章 健康救助解困一批....................... (39)

  第一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第二节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第三节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第七章 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44)

  第一节 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节 创新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使用方式

  第八章 社会救助兜底一批....................... (47)

  第一节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第二节 迈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第三节 健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第九章 边贸优惠扶助一批...................... (53)

  第一节 完善边贸互市政策 实现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节 扶持边民自身发展

  第十章 旅游扶贫带动一批...................... (62)

  第一节 坚持旅游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

  第二节 明确具体目标,做好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第三节 加强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边海乡村旅游示范带

  第十一章 强化社会帮扶脱贫..................... (68)

  第一节 定点帮扶

  第二节 企业帮扶

  第三节 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帮扶

  第十二章 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71)

  第一节 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重大交通建设

  第三节 重大水利设施建设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75)

  第一节 组织领导

  第二节 创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

  

  

   

  十二五以来,东兴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自治区、防城港市有关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及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雨露计划、产业化扶贫和贫困村整村扶贫攻坚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级财政扶贫资金、部门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东兴市目前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境山区,分布面广,人口分散,贫困问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因病或因灾造成返贫的现象仍有发生,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繁重。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健全社会保障。把全面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率先实

  现全市脱贫;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公平持续社会保障体系。为切实做好我市十三五期间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努力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广西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精神以及《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市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特编制《东兴市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

  规划期是20162020年。规划范围是全市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78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二五”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东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围绕扶贫规划确定的重点内容,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凝聚合力,强化措施,强力推进,积极主动开展各项扶贫工作,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实施整村推进东兴镇河洲村、江平镇黄竹村、马路镇竹围村等三个贫困村。同时做好全市面上28个行政村的扶贫开发工作。2015年底已脱贫4852054人,减少贫困人口46.2%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65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支柱产业逐步壮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贫困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大扶贫格局正在形成,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基本实现,为推进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扶贫资金投入大幅提高。经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贫困村扶贫资金6707.9754万元占规划总投入2406.1万元的278.8%。其中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14.7万元占规划投入312万元的485%;投入贫困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均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指标要求;投入行业部门整合资金3468.4854万元占规划投入939.6万元的369%;投入贫困村的行业部门资金量均达到200万元以上的指标要求;投入社会扶贫等其他资金1724.79万元规划投入1154.5万元的149.4%

  二、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1年,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农户25556578人,至2015年底尚有贫困农户7302780人,解决1825379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温饱与脱贫问题,减少贫困人口57.7%2011年全市贫困村有贫困农户357982人,至2015年底尚有贫困农户125528人,已脱贫232454人,减少贫困人口46.2%

  三、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5163.3元增加到2015年的8865元,增长了71.69%农民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渐减少。

  四、产业扶贫取得显著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龙头企业带动和扶持到户相结合,大力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资金340.8524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80万元;行业部门整合资金160.8524万元。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十二五期间,结合兴边富民大会战,投入资金5997.658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313.1万元;行业部门整合资金2959.768万元; 群众自筹资金1724.79万元。共修建通村道路11.8公里, 受益农户1033; 修建村内道路:41.201公里,桥梁380延米, 受益农户2027; 修建小型水利8, 受益农户2027; 修建人饮工程7, 解决入户自来水677 ; 修建危房改造566,解决566户人住房难问题; 修建黄竹五保村, 受益五保户10人。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整村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经过几年的建设,3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网络宽带的喜人画面,解决了近2万贫困村群众的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问题,提升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信心。

  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353.865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12万元;行业部门整合资金341.865万元。共改善人居环境5受益1611; 建设沼气池139,139户人受益; 环境连片整治3个村,受益农户984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明显改变,生态环境得到改观。

  七、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400.6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9.6万元;行业部门整合资金391万元。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受益农户2027户,接受培训3050人次;开展雨露计划,帮助一批贫困村大学生圆了大学梦;购置村级公共文体设施一批,受益农户1602;修建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7, 受益农户800

  八、扶贫贴息贷款工作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一是上级争取落实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指标1000万元、到户贴息资金50万元,帮助1000户困难农户获得到户贷款贴息补助,解决发展生产资金;二是上级争取落实扶贫龙头企业项目贴息贷款指标9300万元、项目贴息资金279万元,帮助4个扶贫龙头企业获得项目贷款贴息补助,项目覆盖我市贫困村3个,带动农户420户(其中贫困农户167户)创业增收。

  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强力推进。为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提高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我市对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家庭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应保尽保。

  十、基层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驻村工作队积极配合贫困行政村两委进行换届工作,通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选好配强村干部。制定并坚持定期进行村务公开,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坚持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级财务管理和印章管理等制度,并逐项建立健全档案规范行为。共青团、妇联、民兵、治安、调解等村级组织工作也得到了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健全,党组织和村委班子一强双带效果明显;四议两公开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节 重要机遇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脱贫攻坚号角,要求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脱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等四个切实和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给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东兴市领导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作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在党中央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推进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考核机制,开启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扶贫新思路,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凝聚工作合力;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包镇包村责任制,科学制定“一帮一联”帮扶制度,将扶贫绩效列入了年度考核内容;建立扶贫开发专责小组联席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全力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和脱贫攻坚工作落实;着力抓好贫困村班子建设,不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有力推动新时期扶贫事业向前发展。

  二、高位推进脱贫攻坚,政策环境更加宽松

  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将给予更大的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中央进一步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并向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倾斜。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在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责任的同时,出台了脱贫攻坚一系列配套文件和考核办法、激励措施。

  三、社保制度更加完善

  国家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作了兜底性的制度安排。

  四、脱贫措施更加多样

  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推进,片区攻坚的逐步深入,整村推进、边贸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能扶贫等专项项目的实施,使贫困农户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将逐步增强。贫困地区经过多年扶贫开发,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一带一路”带来机遇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把广西定位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通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及东兴市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区建设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再一次形成脱贫攻坚大会战,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

  第三节 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十三五时期东兴市贫困人口还剩7302780人,主要分布在东兴镇长湖村、江平镇那漏村、江平镇横隘村、马路镇吊应村等四个贫困村以及其他27个面上村。这些地方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已脱贫的群众也极易因灾、因病、因市场风险等因素返贫。

  二、扶贫不精准问题比较突出

  受农村资产信息和家庭统计体系不健全、指标限制及人为操控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识别难;缺少有效的帮扶措施,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还有脱靶现象;地方经济建设未能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缺乏对扶贫人口的动态跟踪和返贫人口再入机制。

  三、扶贫机制有待完善

  扶贫创新机制和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精准扶持机制、脱贫机制、责任机制、金融扶持机制、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扶贫资金缺口和资金整合难度大。东兴市地处边境地区,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扶贫专项资金不足,缺少有效整合涉农以及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平台,整合资金尚有一定难度。

  四、脱贫难度日益加大

  随着扶贫开发向纵深推进,特殊类型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脱贫摘帽开发脱贫成本增大,扶贫投入不足的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风险、自然灾害以及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不完善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制约着扶贫开发的顺利推进。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基础设施方面

  目前东兴市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山区以及长期受战争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边境地区,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通讯闭塞,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即使已完成的有关基础设施也存在缺乏后续管理维护资金的问题,尤其扶贫道路建设补助标准低,难以高标准建设好屯级道路,致使屯级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容易造成道路损毁,加上缺少养护资金,因此,村屯道路维护任务较艰巨。

  (二)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东兴市各项基础设施较差,边境村屯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较多,扶贫项目实施难度增大,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乡(镇)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交通信息闭塞,文化活动和设施贫乏,就学就医困难。同时,须保证扶贫攻坚的精准度,扶贫到户的精准度有待提高。还有少部份扶持对象需要继续完善建档立卡,保障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全部安排在建档立卡内的贫困户,支持这些贫困农户利用扶贫贷款发展生产。

  (三)贫困户增收难度较大

  由于农民群众经济来源不宽,因此收入较低,生活较贫困。东兴市贫困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种养收入,二是非农外出务工收入。首先,在边远贫困山村,耕地少,农业结构单调,品种单一,没有规模主导产业,扩大再生产能力相当薄弱,分户的生产和经营,难以形成产品优势,农产品特别是水果等农产品经常出现难卖出现象,加上自然灾害频繁,抵制自然灾害能力弱。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其次,贫困村的贫困户劳力,大多数没有通过技能培训,外出打工往往是干最脏、最重且报酬最低的活,很难达到外出务工增收的目的。

  (四)产业发展滞后

  产业开发基地建设规模效益差、生产技术落后、销售渠道不畅;尤其缺乏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亟待提高。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少,加工转化率低,带动作用不强。特别是由于发展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就业增收方面的能力严重薄弱。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认真落实防城港市委、市人民政府《防城港市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方案》、《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以边境山区为主战场,以帮助贫困群体尽快脱贫和增收为首要任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推动扶贫政策向贫困地区聚焦、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做到对象、项目、资金、措施、方式、成效等六个精准,真扶贫、扶真贫,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为推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把扶贫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国家扶贫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地区、不同类型的困难户进行分类指导,实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办法,加快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

  二、坚持精准扶贫,保护生态发展的原则

  始终瞄准边境山区和需整体推进的贫困村等贫困区域,集中力量解决致贫的主要问题。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进一步优化扶贫项目设计,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精确用于扶贫对象,使资金扶持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切实提高扶贫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以增加贫困村和贫困户收入为中心,在专项扶贫项目的实施上,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各有侧重,以产业发展项目为重点,加强能力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兼顾实施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在资金、物资的投放上,坚持突出重点,先难后易,优先扶持最贫困的村和最需要帮扶的人群。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和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偏重于“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四、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

  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创新扶贫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地方特色的农、林、果、牧、渔产业;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民族风情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利用边境互市贸易商品落地加工政策,发展加工产业,整合各方面涉农项目资金向特困区域倾斜,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通过贫困村整体推进,加快全市脱贫攻坚的步伐。

  五、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高度关注特困群体,全面实施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政策,加强脱贫成效考核,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0年,实现全市730278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一万元以上。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二、具体目标

  2015年核实全市尚有7302780人贫困人口基础上,到2016年底,实现脱贫495人;到2017年底,实现脱贫850人;到2018年底,实现脱贫499人;到2019年底,实现脱贫648人;到2020年底,实现脱贫288人。

  实现全市543个自然村(屯)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通班车。

  全面解决贫困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确保贫困村人口及贫困户生活有水饮,生产有水用。完成马路镇吊应村上天八饮水工程等4个饮水工程项目,全面解决4个贫困村人口及730多户贫困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确保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

  全面消除农村危房,贫困群众全部住上稳固的住房;农村危房改造优先考虑居住在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农户解决最基本的安全住房需求,重点优先安排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建档立卡危房户,其次是农村其他贫困农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危房较集中的村屯。通过新建、扩建、修缮贫困户住房,在2020年完成460户住房不达标贫困户住房改造。

  农网改造升级100%完成,贫困村所有村屯通电。

  制定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每个贫困村形成1个主导产业项目和成立一个村民合作社,95%以上贫困户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的项目或专业就业1个劳动力以上。

  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职、高职学校全免学费和书本费,发放助学金。建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机制。

  贫困村公共卫生健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9.5%以上。

  推进生态乡村建设,改善贫困村生活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贫困村100%以上农户建有合格的沼气池或卫生厕所。

  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贫困村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和特殊困难家庭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

  健全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所有行政村建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有文化活动室。

  第四节 脱贫摘帽标准

  “十三五”期间,东兴市扶贫开发要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为重点,围绕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结果相结合,坚持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精准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工程,落实扶贫开发责任体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金融扶贫服务机制,精准考核机制。

  一、贫困户脱贫摘帽实施方案

  (一)脱贫计划

  2015 年全市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2780人,计划2016年底,实现脱贫495人;到2017年底,实现脱贫850人;到2018年底,实现脱贫499人;到2019年底,实现脱贫648人;到2020年底,实现脱贫288人。

  (二)脱贫摘帽标准

  围绕国家“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总体目标,贫困户脱贫摘帽按照“八有一超”标准执行。“八有”指有收入来源、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饮用水、有电用、有电视看;“一超”指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1.有收入来源:(1)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达标:人均耕地 0.5 亩(含)以上;人均山林地 1 亩(含)以上;有经营场地(铺面)等稳定的资产性收入;有养殖收入;家庭成员中有外出务工半年以上或自主创业有收入能解决生产生活的;有其他收入。(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最低生活保障,视为达标。(此项只要达到上述两项之一的要求即可)

  2.有住房保障:有砖混或砖木或土木或木制结构的住房,房屋主体稳固安全,无倒塌危险,人均住房面积 13 平方米(含)以上(包括厅堂、厨房、卫生间等生活附属房屋面积);新建且已完成工程量 50%(含)以上、半年内可以完工的,视为有住房;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以县(市、区)人民政府确认的搬迁安置房及面积为准。

  3.有基本医疗保障:家庭成员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4.有义务教育保障:适龄未成年人可以接受义务教育,没有因贫辍学的适龄未成年人(因重度残疾、精神病或重大疾病等原因不能正常上学的除外)。

  5.有路通村屯:20 户(含)以上的自然村(屯)通砂石路(含)以上的路,机动车能通行。

  6.有饮用水:通过打井、水柜、水窖、引用山泉水、自来水等方式解决饮水问题。

  7.有电用:家中接通生活用电。

  8有电视看: 家中有电视观看,能收看中央或广西电视频道,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新闻信息。

  9.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家庭当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2010 2300元不变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劳务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其他收入-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家庭人口数。

  (三)脱贫摘帽认定程序

  按照入户核验、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市和自治区备案五步程序进行。

  二、贫困村脱贫摘帽实施方案

  (一)脱贫计划

  东兴市目前共有贫困村4个,按照自治区及防城港市的脱贫摘帽要求,2016年底我市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二)脱贫标准

  按照“十一有一低于”的标准执行。“十一有”指有特色产业、有住房保障、有基本医疗保障、有义务教育保障、有路通村屯、有饮用水、有电用、有公共服务设施、有电视看、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好的“两委”班子;“一低于”指贫困发生率低 3%

  1有特色产业:以行政村为单位,有1个(含)以上产业〔包括种、养、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具体产业种类由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除丧失劳动能力或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外,所有贫困户都有1个(含)以上的产业。

   2.有住房保障:行政村内95%(含)以上农户有砖混或砖木或土木或木制结构的住房,房屋主体稳固安全,无倒塌危险,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含)以上(包括厅堂、厨房、卫生间等生活附属房屋的面积);新建且已完成工程量50%(含)以上、半年内可以完工的,视为有住房;属于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以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搬迁安置房及面积为准。

  3.有基本医疗保障:行政村内95%(含)以上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4有义务教育保障:适龄未成年人可以接受义务教育,没有因贫辍学的适龄未成年人(因重度残疾、精神病或重大疾病等原因不能正常上学的除外);有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措施。

  5有路通村屯:行政村村委会或行政村中心学校所在地就近连接上级路网或其他乡(镇),通行政村的道路达到硬化(沥青/水泥)要求,原则上路基宽4.5(含)以上、路面宽3.5(含)以上。

  6有饮用水:行政村内95%(含)以上农户通过打井、水柜、水窖、引用山泉水、自来水等方式解决饮水问题。

  7有电用:行政村内95%(含)以上农户家中接通生活用电。

  8有公共服务设施:行政村村委会有办公场所、宣传栏;行政村内有卫生室(村内无卫生室,但群众在距离住所5公里内可解决就医问题的,视为有卫生室);行政村内有篮球场,或文化室(农家书屋),或戏台等;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或行政村中心学校通有线或无线网络宽带。

  9有电视看:行政村内95%(含)以上农户能收看中央或广西电视频道,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新闻信息。

   10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达标:行政村有集体企业、土地租赁、场地(铺面)租赁、农林牧渔或其他集体经济收入;在1个(含)以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扶贫合作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有股份权益,按股分红;有其他收入。

  11有好的两委班子:行政村两委班子能较好地履行职责,较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没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关于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的方案〉的通知》(桂组通字〔201632号)中所列举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12种情形,或者已经整顿到位

  12.贫困发生率低于3%贫困发生率低于国家规定的3%标准。 

  (三)认定程序

  按照乡(镇)初验上报、县级审核公示、市级复核审定、自治区抽查反馈、市级公告退出五步程序进行。 

  

           

  第三章 发展产业脱贫一批

  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路子,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贫困群众走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化生产路子。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每个特色产业引进培育12个龙头企业,确保贫困户都有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带动贫困村(屯)和贫困群众,形成一镇一产”“一村一品,通过发展产业脱贫一批。

  第一节 突出发展特色支撑产业

  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屯一品思路,扶持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上下游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支持扶贫对象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获取股份分红,并通过到产业基地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支持实施竞争性产业扶贫示范项目,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2016年底前,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个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参与1项在种植、养殖、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和边境贸易等方面的稳定收入项目;每个行政村引进1家以上企业,都有1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实施1项以上科技成果示范应用项目,形成1个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每个乡镇(街道)布局1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种养业及林业。重点发展皇帝桔、自花授粉火龙果等优势特色果品;强化蔬菜优新品种引进与开发;重点发展牛大力、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药材以及金花茶等优质茶种;重点发展红姑娘红薯、紫色淮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品种;加快推进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开发,打造一批生态农业品牌。水产畜牧业主要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和林下养殖,包括牛、羊等食草动物、鸡鸭鹅等家禽以及生猪等地方特色品种;渔业主要发展稻田养鱼、梯级小窝养殖、泥鳅以及其他地方优势特色品种。林业方面,重点发展速丰松、速丰珍贵树种、速丰乡土树种和金花茶、油茶等名特优经济林树种。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养蜂、养禽、养蛇等林下经济产业。

  (二)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林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禽畜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坚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金花茶、蜂蜜、林产品、特色粮产品开发,提高附加值。着力建设农林产品分等分级、预冷、保鲜、贮藏等采后处理措施。鼓励贫困户发展订单生产,以土地、资金、设施设备等方式参股兴办农产品深加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以建设东兴大国门边海生态示范带为抓手,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建设。重点打造东兴市江平镇巫头万尾京族渔村等生态休闲渔业体验基地,打造万尾现代渔业示范区、竹山古榕部落、江那农家乐村、马路屏峰雨林公园休闲观光旅游线路,发展一批标准较高的星级农家乐,形成品牌效应。

  (四)积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倾斜支持建设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冷链设施。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扩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发展代耕代种、农资配送、植保机防队等农业服务业,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

  二、阶段目标

  2017年基本完成所有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贫困户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场、专业大户。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在每个贫困村建成13个农林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当地特色种养业发展提供有效益、能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

  第二节 探索光伏产业和构树种植养殖助力扶贫

    

  一、探索光伏产业:

  东兴位于东经108°03′,北纬21°35′,属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气候温和,全年无霜冻,平均气温22.4°C年平均降雨量2800毫米,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发展亚热带特色农业的气候优势;同时,较好的光照资源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光伏扶贫,精准脱贫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口稳收增收。         

  (一)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太阳能,结合建筑节能加强光伏发电应用,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支持光伏发电应用。支持偏远地区及海岛利用光伏发电解决无电和缺电问题。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使光伏产业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把光伏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借助光伏产业发展契机,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通过组织编制全市光伏产业布局规划,促进江平工业集中区、冲榄生态工业园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带的形成。

  二、构树种植养殖:

  根据东兴市十三五规划,生态空间布局面积417.4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70.9%。到2020年,园地面积不低于48.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不低于358平方公里。东兴镇、马路镇两镇西部公益林地保护区域面积达62.53平方公里。主要为丘陵和构造剥蚀低山地貌,由志留系砂砾岩、泥质岩及千枚岩等岩层经风化剥蚀后形成的山地。而构树为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具有速生、适应性强、分布广、易繁殖、热量高、轮伐期短的特点。构树叶是很好的猪饲料,其韧皮纤维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其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树液可治皮肤病,经济价值很高。种植构树是一项实用的扶贫项目,既能帮助农民脱贫增收,发家致富,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同时,还能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和饲料深加工。2014年,构树扶贫工程被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列为我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

  构树是可持续发展的短平快特色项目,根据东兴市实际情况,拟以东兴镇河洲村、江平镇黄竹村、江平镇横隘村、马路镇竹围村、马路镇吊应村为试点,加强科研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政策扶持,稳步推广构树种植养殖,然后幅射全市,延伸构树扶贫产业价值链。

  第三节 主要支撑措施

  一、农村电商扶贫行动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有利契机,实施电子商务产业扶贫专项活动,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培育一批互联网+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把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引入农村,与农村主导产业相融合,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使广大农村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彻底打通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双向通道,解决农牧畜产品附加值低、销路窄的现状。以电子商务为扶贫开发抓手和载体,为全市适合电子商务扶贫、有热情在电子商务行业创业就业并具有一定电子商务操作能力的建档立卡的农村低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城镇低保户、特困职工等帮扶对象提供更多的电子商务创业就业机会,实现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一)健全电子商务进农村网络,夯实电商扶贫硬件基础,积极构建县(市)、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全面铺开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优先为贫困人员在每个站点至少提供1个乡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管理员、物流快递投递员等电子商务基础性岗位,通过在电商就业和创业实现脱贫、增收。

  (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品牌。对我市皇帝果、红姑娘、海鸭蛋、民族服饰、旅游工艺品等农牧畜、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品牌包装、营销推广和交易服务,组织农村经纪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依托电商平台开展产业化经营,组织消费地交易市场、超市、网络零售企业与平台开展商品预售、包销等供需对接服务。每个电子商务企业至少增加2个以上基础性岗位,进一步促进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创业。

  (三)完善帮扶政策体系,培育一批扶贫创客群体,帮助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创业。从免费培训、信息服务、协会指导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帮助贫困群体、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优先安置贫困户到电商产业园落户创业;同时,每年计划引进从事电子商务各类人才20名,带动贫困户增强电商创业就业意识,通过电子商务岗位就近获得工作。解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没有条件出外打工难题,争取电商岗位每户工资能达到5000元以上,实现电商扶贫目标。

  (四)通过各乡镇、村屯的电子商务服务站,方便农村残疾人、空巢、留守老人等贫困人群采购生活日用品等商品,鼓励贫困人员从事种植经济性作物、饲养禽畜、制作手工艺品在电商平台上直接销售,争取每户每年达到3000元以上,减少中间环节,让贫困户获利最大化,帮助他们在脱贫、创收路上取得更大实惠。

  (五)阶段目标:到2018年,在全市3个乡镇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每个站点安排2个以上贫困户,促进每年每户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创业增收4000元以上。

  二、金融支持扶贫行动

  对全市在册贫困户建档立卡,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创新金融扶贫方式方法,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三农+扶贫贷款+政策扶持+党政责任一体化扶贫机制,实施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行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切实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增收脱贫。从2016年开始,力争使所有讲诚信、有贷款意愿和具备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含3年)的小额信用贷款。

  (一)对有融资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优先贷款、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投入效益。

  (二)对信誉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信用农户给予免担保、免抵押小额信用贷款,贷款发放以贫困户受益为前提条件,与增加贫困户收入、解决贫困户发展问题紧密结合,主要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瓶颈问题。

  (三)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由贫困户自行决定是否申请扶贫信用贷款;尊重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地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原则参与扶贫贷款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四)通过贷款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扶贫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五)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推动工作全面开展。力争到2017年底使所有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得到5万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贷款,缓解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建立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担体制。对2016年计划脱贫贫困村的互助资金实施担保增加授信,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保证保险贷款产品。

  (六)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扶贫再贷款和信贷资金规模,优先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全面落实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释放法人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允许扶贫贡献大、贫困户受益多的农村法人金融机构适当突破贷款规划,增加贷款投放。鼓励更多信贷资金投向贫困地区,为加快扶贫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快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将自然资源、公共资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农户权益资本化和股权化,贫困村、贫困户从中获取资产性收益的方式,为精准脱贫探索新的路径。20162020年,力争全市有资产收益的贫困户人均资产性收入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

  (一)发展壮大贫困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六种集体经济模式,确保到2017年,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到2020年,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同时,引入社会资本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鼓励贫困村通过收购、置换等途径,对集体老旧办公用房、会堂、学校、厂房、仓库以及存量建设用地和农户废弃宅基地,通过改建、新建物业房产等形式盘活闲置资产。鼓励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同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成立经济实体,明确其吸纳一定数量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通过引导贫困户参与生产和创收活动、减免贫困户生产费用、提供优惠价格服务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益。

  (二)支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自愿将农村土地、森林、荒山、荒地、水面、滩涂等集体资产以及个人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进行流转,直接取得资产收益。鼓励将以上资产量化折股设立农民股份合作社,入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增加资产收益。将贫困地区水电、风能、太阳能和矿产等资源开发纳入到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让贫困户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三)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将资金投资入股到部分营利性的城乡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或部分营利性的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贫困村、贫困户利用这些资产,以租赁、经营收费或入股经营主体等方式获取收益。

  (四)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自力更生,精准扶贫。以政策保障、民主管理、抱团经营把分散互市的边民组织起来,创立专业合作社的“边民抱团互市+落地加工基地+集约经营”发展模式,形成互市经营规模化和专业化;以信息化市场化及科技产业化建设落地加工基地,有效降低边民的生产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解决边民就业,增加边民经济收入的目的。保障边贸互市的健康发展,实现稳边安边兴边建设,树立东兴良好国门城市形象的需要。

  四、实施科技文化扶贫

  (一)加强科技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0162017年,为全市贫困村配套建设科普宣传文化墙(栏)、农家书屋等。逐步为贫困村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培训桌椅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备。在市电视频道开设农村科技新世界科技培训与科普宣传栏目,建成农视通农村科技视频网上点播平台和农村科技远程咨询服务平台。

  (二)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流动服务,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图书进贫困村活动。分批精准选派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在贫困村逐步开展数字文化驿站建设,计划为全市已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及兴边富民示范带各行政村配备公共文化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播出终端、平板电脑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备,打通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建设一批贫困村数字文化驿站,科技文化宣传、服务覆盖所有贫困村。

  (三)建立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派与激励机制。建立由各级组织部门和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各级科技部门具体统筹安排管理和各有关部门、单位联合选派的贫困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机制,并与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进行统筹安排。选派市、乡镇相关部门及科技服务推广单位、农业新型经营组织的科技人员,按照不同产业组成若干科技服务团队或服务小分队,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根据贫困村产业科技需求,采取集中培训、网络通讯指导、实地解决科技问题等形式,为贫困村提供科技服务。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到贫困村屯发展产业项目,或者创办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

  (四)保护维修贫困乡村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保护传承贫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推进中越边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富民示范带建设。提高贫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传承人群体的传承能力。重点帮扶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提高传承技艺类项目的市场化能力,促进项目的自身造血功能,形成项目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四章 转移就业扶持一批

  本规划期为有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等公共就业服务。

  第一节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开展精准培训,对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识别出贫困家庭信息,进行精准帮扶,精确管理。坚持分类培训,根据不同扶贫对象就业创业的需要,采取因人因地根据不同扶贫对象就业创业的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做到精准扶贫,准确培训。以我市730户贫困户,2780贫困人口为重点,让有意愿有培训愿望的贫困人员得到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平台。

  二、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历教育,培训持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型技术技能人才,按照自治区两后生桂人社发〔201649 号文件精神,让符合文件的对象参加两后生培训,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其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帮扶和稳定就业。

  三、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定点培训机构,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培训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根据东兴市江平工业园区、冲榄生态园,以及各大民营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行创新培训方式,促进贫困户劳动力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外出务工脱贫。

              

  第二节 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一、探索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选择一个行政村作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试点,在我市率先探索实施乡村公益性岗位政策,安置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业。开发的岗位为保洁员、村级安保员、村级就业协管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由市级落实岗位补贴资金,按1400/人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并按有关标准为他们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积极引导我市贫困户参加就业创业专项活动。通过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引导贫困户参加人社部门举办的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服务农民工就业创业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每月10日现场招聘会帮扶返乡农民工回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校企专业技术人才合作等活动,促进贫困劳动力成功就业和稳定就业。

  三、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对象,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开展政策扶持与跟踪服务。在有条件的、特别是留守妇女儿童较多的乡镇积极创建农民工创业园,鼓励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积极为有创业愿望、有经营能力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全面规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农民工创业贴息贷款和孵化创业贴息贷款融资服务。 

  

   

  

  第五章  教育扶智帮助一批

  第一节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一、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实现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基本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基本实现结对帮扶覆盖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

  2020年,实现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全区中上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在防城港市各区(县)前列。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期通过自治区、国家评估验收,争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增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二、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社会认知力和科学的创造力,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的教师队伍十分重要。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重视和加强政治、业务培训工作和教师生活、住房保障。不断拓展贫困地区教师补充渠道,不定期地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专业人士前来举行培训班,传授教学经验、心得以及业务知识、理论等。同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高等教育学院参加短期培训或到先进学校取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技能和政治素质,推动优质师资向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流动,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勇于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一代。

  第二节 减轻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负担

  一、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落实干部帮扶责任制。扎实推进扶贫“雨露计划”,落实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读应补尽补政策,实现扶贫补助政策与教育支助政策无缝对接。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对特困学生给予重点资助。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全体覆盖、中职学生免学费全体覆盖。力争2016年秋季学期起实施普通高中免学费。重点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计划”,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全程资助,即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逐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程资助全程覆盖、中职学生免学费全体覆盖。

  二、统筹安排城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组织镇中心校对口帮扶所在镇村小学、教学点。对贫困地区每所中小学校进行摸底排查,按照一校一册一校一图科学编制学校建设规划,准确建立每所薄弱学校的需求清单和建设台账。统筹全面改薄等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投入2016年计划投入资金3240万元,加快贫困村学校基础建设,实施改薄工程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保障基本、满足需求、均衡发展,确保贫困学生都能上学。

  第三节 提高高等教育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加快发 展现代职业教育

  一、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审慎稳妥推进撤点并校工作,坚持先建后撤,对于保留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建设,保障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二、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等,推动中小学教师支教走教,每年从教育质量较好的中小学选派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乡镇及以下学校支教走教。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职称(职务)评聘向贫困乡村学校倾斜。

  三、支持建设好东兴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按照《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既定目标,逐步将我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就业和扶贫培训、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基本达到国家和自治区办学标准。实施扶贫培训资助政策,奖励进入全日制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展中等职业招生就业帮扶,加快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育一批就业面广、就业率高的专业,切实提高中职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实现“一人就业,脱贫一家”的目标。

   

  

  第六章 健康救助解困一批

  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贫困地区覆盖,改善医疗条件,提升服务能力,缩小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患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医疗保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补偿和医疗救助水平及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

  第一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实施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个一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中越友好医院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的门诊综合楼等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推进市中医医院和中越妇女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卫生计生监督所能力建设。市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改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优先为3个镇卫生院配置数字化X 射线成像机(DR)、彩超、救护车等基本医疗设备,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台健康一体机。推动4个贫困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与全市同步实现提升,并达到自治区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要求。

  二、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医疗人才,增大镇、村医务人员数量,提高其执业质量。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本(专)科医学生:从2016年至2020 年止,依托广西高等医学院校为3个镇卫生院各招收培养3-4名农村订单定向本、专科医学生。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根据国家特岗计划,计划在每个乡镇卫生院招聘 12 名特岗全科医生,经费由市财政承担。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出台优惠政策,完善奖励机制,鼓励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到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就业;逐步提高村医补助标准,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分批安排全市各乡村在岗医生每年接受免费培训不少于2 次,累计不少于 2 周;每35年免费到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脱产进修不少于 1个月。加强中医民族医人才培养,开展中医民族医适宜技术推广:开展中医民族医师传承培养,在3个卫生院中遴选 20-30 名具有执业(助理)中医师(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资格的人员,根据其专业特长,为其选配指导老师,采取跟师学习、专科进修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全市筛选10名民间中医民族医传承人进行培训和发证,支持民间中医民族医诊疗;每年对3个卫生院和31个村卫生室人员进行 15 天短期培训,使其掌握12种简便易行、疗效良好的中医药民族医药适宜技术。至2020年,进行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300人次。

  三、加强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加强与医疗联合体、对口帮扶医院的深度合作,依托品牌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全市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每年将选派出30名技术人员到合作医院跟班学习,重点加强前三年县外转出率靠前的5个病种所属专科的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市人民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的远程医疗合作,谋划构建市人民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卫生院之间稳定的远程医疗服务合作关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落实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特色医疗服务项目建设,有效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医疗能力。定期派出医疗队,为贫困人口提供集中诊疗服务。

  第二节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一、提高大病保险补偿和大病医疗救助水平。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至2020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贫困村;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大病费用实际补偿比例提高到70%左右;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康复项目。

  实行县域内农村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在市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服务。

  二、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救治。以镇为单位,进一步核准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及患病人员情况,优先为每个贫困人口建立1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1 张健康卡,每个贫困家庭均有镇卫生院服务团队或1名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对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实行分类救治,一次性能治愈的集中力量进行治疗;需要维持治疗的,安排定点医院长期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和健康管理的,由定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和健康管理。

  第三节       加强公共卫生工作

  一、推进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落实。加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防控力度;加强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确保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加强贫困地区艾滋病筛查防治工作,建立防治联系点;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减轻贫困患者负担;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随访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率。在全市全面实施农村妇女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新生儿疾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防控、贫困地区妇女两癌免费筛查等妇幼健康服务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在全市特别是4个贫困村大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生;加强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广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夯实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基础。

  三、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稳定市、镇、村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队伍,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落实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制度,抓实奖励扶助目标人群摸底、对象资格确认和奖励扶助资金及时发放等相关措施。制定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贫困人口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关怀、帮扶力度。开展新国优活动,巩固先进成果。

   

  

  第七章 生态保护脱贫一批

  因地制宜,注重工程建设与生态环保相结合,贯彻绿色、生态理念,重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始终瞄准边境山区和需整体推进的贫困村等贫困区域,集中力量解决致贫的主要问题。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进一步优化扶贫项目设计,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一节 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首先是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群众参与选择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参与项目的执行和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项目建设的透明性,并增强群众的发展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突出种养业两个重点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围绕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产业的理念,不断完善产业扶贫规划,推进项目建设,把产业扶贫规划与发展特色农业项目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群,带动贫困地区发展。

  二是着力于提升群众长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扶贫培训基础的作用,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努力使更多的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力争实现家家都有增收产业,人人都懂实用技术,个个都是致富能手,户户都是和谐环境。

  三是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精确用于扶贫对象,使资金扶持到户、项目覆盖到户、技术服务到户、干部帮扶到户。切实提高扶贫成果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拟举办养殖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群众1000人次;通过集中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等方式,培训乡镇分管领导、村干部10人次。组织贫困剩余劳动力参加电脑、电工、建筑等方面的培训班,培训输出贫困劳动力240人。提高群众科学种养和外出谋生的技能。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建设平丰片区等水源林生态保护项目,通过整治河道和修建步道、修复生态林,对江岸周边部分区域的植被进行合理补植,保持平丰片区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同时,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对边境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扶贫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难从根本上解决其脱贫致富的、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移民配套政策,所有纳入政府规划的扶贫生态移民住房,均给予政府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补助。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列入市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在社保就业、产业扶持、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

  第三节 创新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使用方式

  东兴市有丰富的边关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山水风光特色,积极推进旅游脱贫工作,让旅游业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国家、自治区和东兴市对旅游脱贫的总体部署,以推进贫困村整体脱贫和贫困户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以融合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改善村屯风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提高村屯发展能力为重点,坚持旅游脱贫整村推进与旅游精准脱贫相结合,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乡村旅游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精准投入、综合治理、旅游产业引导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切实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而实行开发和保护并举,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在大开发的同时,坚持对水源林生态实施保护建设,提升东兴市城市品位档次,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社会救助兜底一批

  第一节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实施扶贫惠残工程。推进“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等六项工程建设。打造“残疾人之家”,深化拓展“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残疾人活动和志愿助残行动。

  一、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组织党员干部以“一对一”方式与农村留守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定期走访,了解他们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完善残疾人服务网络。加强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设施及机构建设,设立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构建以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口较集中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第二节 迈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完善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增加个人账户积累,提高个人养老金水平。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实际缴费能力,为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供保费补贴。加强残疾人福利机构和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普遍建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残疾妇女村(社区)康复。

  第三节 健全“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信息管理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和关爱服务。健全“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干部联系帮扶制度,强化综合保障工作,保护他们基本权益,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关心困难群众的情怀落到实处。

  一、建立和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制度

  (一)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降低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

  (二)2020年前完成90%以上的贫困村(社区)建设1所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等服务的儿童之家

  (三)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积极组织适合儿童的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或图书角,有条件的乡镇可建儿童图书馆。农家书屋配备一定数量的儿童图书。

  (四)实施教师联系帮扶适龄入学留守儿童制度发挥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中的教育作用,全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排查登记和情况报告、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

  (五)组织乡村干部、农村党员和青年志愿者、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关爱服务,定期开展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关爱帮扶活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校外管理、关护、教育、娱乐问题。

  (六)由村(居)民委员会出面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在其同一居住地指定亲戚或其他合适人选作为临时监护人,签订临时监护或托养协议,明确监护或托养责任及相关费用等事项。建立临时监护人制度。

  (七)加大维权知识的普及宣传,强化父母第一责任人意识,预防和打击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对儿童实施一切形式的暴力,完善儿童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机制,加快建设公安机关办理未成人案件专门机构或落实专门人员。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纳入农村低保、医疗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人员救助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保护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二、建立和实施农村留守老人关爱制度

  加大对农村幸福院等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和运营保障,满足农村留守老人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制度。

  (一)加强农村基层老年人协会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老年协会覆盖面,增强基层老年协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在创新老年社会管理、积极帮扶农村留守老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倡导邻里互助,组建关爱农村家庭互助队伍,积极发动社会组织、社工参与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选择有意愿、负责任的家庭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及时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关怀。

  三、建立和实施农村留守妇女关爱制度

  (一)加强留守妇女生理和心理咨询和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精神疾病预防意识和防治能力,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和康复服务网络,提供精神卫生保障。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就业创业扶持,提供技能培训、项目开发、税费减免、贷款贴息、跟踪指导等资金、技术支持,吸纳带动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提高经济收入。

  (三)切实加强保护农村留守妇女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等相关财产权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制度,纠正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村规民约。保护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对拐卖妇女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被解救妇女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的工作。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预防、制止、救助针对留守妇女的性骚扰、家庭暴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留守妇女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留守妇女人身安全。

  四、建立和实施残疾人关爱制度

  (一)加大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对符合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条件的残疾人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对重度残疾和贫困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予保费补贴,优先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优先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二)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促进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创业。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统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按市场需求开展不同类别的残疾人专项实用技术培训。

  (三)保障残疾人医疗康复需求。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康复项目,制定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为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四)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积极开展残疾人学前教育,保障残疾人义务教育权利。完善残疾人学生资助政策,对符合学生资助政策的残疾人学生和残疾人子女优先予以资助;实行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就读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

  (五)实施扶贫惠残工程。推进“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等六项工程建设。打造“残疾人之家”,深化拓展“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残疾人活动和志愿助残行动。

  (六)完善残疾人服务网络。加强残疾人康复和就业服务设施及机构建设,设立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构建以人口大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口较集中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第九章 边贸优惠扶助一批

  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完善边民补贴机制,鼓励支持边境地区的贫困群众在指定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开展边贸活动,扶助一批贫困户通过合法的贸易活动,实现增收致富。

  第一节 完善边贸互市政策,实现互市贸易转型升级

  一、完善口岸(互市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商贸大通道,增强东兴边境贸易竞争力

  (一)扩建原有互市码头,改善原有互市码头通航条件,充分发挥互市贸易通道优势

  (二)加快推进边境贸易区二期项目建设,拓宽边境贸易通道,实现互市贸易区“边小贸易”和“互市贸易”两种贸易方式的互补,助力边境贸易转型升级。

  (三)协助相关部门,加快北仑河二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争取北仑河二桥通道扩大开放, 提高东兴口岸通关能力,有效提升处于中国东盟枢纽地位的东兴口岸的品位和知名度,促进东兴口岸竞争力的提高和我市口岸经济的发展。

  (四)进一步扩大口岸对外开放,改扩建潭吉、竹山边贸码头,并申请自治区政府同意开放为新的边民互市贸易区(),增加贸易通道,实现我市一口岸多通道的发展模式,融入防城港市“边海经济带”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二、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优化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环境,规范互市贸易管理

  (一) 积极向自治区商务厅和财政厅申请兴边富民大会战建设资金,开发建设互市贸易区卡口一“三合一”通关管理平台,提高互市贸易区通关效率。

  (二)出台《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越南边民劳务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越南劳务人员的管理,打击并杜绝越南劳工在互市贸易区的垄断行为。 

  (三) 遵循“公开、公平、有序,安全”的原则,合理调度东兴边民互市区运输车辆,维护良好的互市贸易秩序。

  (四)出台《东兴边民互市贸易区一般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针对互市区因临时停电、突发台风、洪水的问题,明确互市区运营的统一管理,确定暂时关停的条件、模式、时限,实现互市区的安全、高效运营。

  三、扩大落地加工试点企业及商品品种,推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实现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的转型

  (一)实现落地加工互市商品品种多样化。争取试点商品由原来的海产品及坚果类二种放宽增加如旧轮胎、橡胶、花生、芝麻、茶油果、木薯淀粉等更多商品。

  (二)努力促进加工企业集群化。争取试点企业由原来的5家拓展到更多的企业参与,合理引导加工企业向江平工业园、跨境合作区、冲榄工业园集结,组成三大贸易加工企业集群,有效推动和加快形成“以贸促工、以工兴贸、贸工互动”的发展格局,实现边境贸易经济转型升级、边民获利、财税增收的预期目标。

  (三)努力实现增值税票开具及时化。加强与国税局的沟通联系,提高办税效率和服务质量,及时满足加工企业的票(税)务需求。

  (四)争取实现互市商品交易流通成本最低化,适时合理调整互市商品在交易和物流环节的税费标准。

  (五)引导更多的边民通过边民互助合作社()的新形式参与互市贸易,满足贸易加工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边民收入,缓解打私压力,为建设平安和谐东兴做出贡献。

  四、充分发挥互市超量转边小的政策优势,丰富互市商品品种,优化互市贸易结构

  (一)尽快建成和启用互市贸易区边小进出口货物监管货场,达到缩短货物运输距离,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收入的目标。 

  (二)引导企业从互市贸易区办理边小进出口业务,增加矿石、红木半成品、水果等商品的进口量和电动车、布匹、瓷砖的出口量,促进互市贸易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五、改善贸易环境,吸引和组织大宗商品回流东兴,迅速提高东兴边境贸易的新增量

  (一)提高出口补贴标准,简化专项资金拨付的流程,减少环节,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进出口业务。

  (二)积极协调口岸联检部门及万通公司、北投公司,适时适当降低外贸出口物流成本,简化相关手续,进一步促进通关便利化进程,提高通关速度。

  (三)按照一个大宗商品设立一个服务小组的原则,分别设立水果、大蒜、瓷砖、布匹、冰冻海产品五个服务小组,展开专项调研,采取一个品种一个对策的办法,动员大宗商品经营户(企业)重返东兴,积极组织引导大宗商品回流东兴,迅速提高东兴边境贸易的新增量。

  六、充分利用指定口岸政策优势,推动边境特色产业大发展。

  (一)充分利用东兴作为东盟景观树指定口岸政策优势,培育壮大景观树产业。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景观树博览园”项目建设,打造、完善东兴景观树展示交易平台。并积极做好景观树检疫处理场搬迁项目工作。

  (二)建设和申报水果指定口岸,建设全国大型水果批发交易中心, 把我市打造成为“中国西南边境最大果蔬进出口交易中心”、“中国西南边境最大果蔬加工贸易中心”,实现水果、蔬菜进出口双向贸易,促进水果、蔬菜的加工贸易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三)建设和申报肉类进口指定口岸,做好东兴试验区入境肉类无害化处理,促进肉类加工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口岸经济。

  (四)争取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尽快获批,努力把东兴打造成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粮食进口口岸,打造成东南亚进口粮食物流、加工集散地。

  七、打造一批商贸专业市场(街区),拉动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两地需求,推动东兴市商贸业繁荣发展

  (一)升级改造江平、马路两个农贸市场。

  (二)续建、新建十大专业市场:①东盟汽车机电贸易城;②鸿剑物流中心;③北部湾国际海产品市场;④中国东盟(东兴)十八方农产品进出口交易中心;⑤中国-东盟景观树博览园;⑥东兴环海建材城;⑦万马农贸市场;⑧东兴红木专业市场;⑨东兴中草药专业市场;⑩东兴国际橡胶市场。

  (三) 精心培育和着力打造一批东兴特色商业街区:

  ①解放路服装精品商业街;

  ②南京路五金机电产品商业街;

  ③北仑大道装饰材料商业街;

  ④河堤路风情美食一条街;

  ⑤兴东路办公用品商业街;

  ⑥新华路旅游工艺品商业街;

  ⑦贵州路商业步行街;

  ⑧民族路酒店餐饮商业街。

  八、科学制定东兴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助力东兴市商贸业大发展

  (一)改造升级东兴万通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罗浮货场。

  (二)科学制定《东兴市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推动物流业大发展。

  (三)加快建设在江平工业园、冲榄工业园、中越北仑河二桥互市贸易新区及其周边区域内的物流项目。

  (四)成立物流业行业协会组织,规范物流业管理。

  九、科学制定东兴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促进互联网与商贸业高度融合,推动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一)科学制定《东兴市电子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

  (二)进一步夯实东兴城市移动APP商家上网工作。在第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东兴城市移动App电商交易平台商家入驻,力争完成上线商家100家,上线商品500件以上。

  (三)全面打造东兴品牌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完善北投二楼O2O东兴特色产品展示区的布局、招商的同时,探索东兴名片品牌抱团发展路径,通过品牌手段树立行业标杆,做大做强东兴产品影响力,用产业聚集的品牌策略实现东兴企业的转型与壮大发展。

  (四)持续推行多平台发展战略,助力东兴农村电商深入发展。完成京东东兴运营中心建设,打造京东东兴特产馆;计划引进苏宁易购、阿里巴巴、村淘等电商平台落户东兴,最终实现多平台、多元化入驻东兴,撬动东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大发展。

  (五)探索新型电商发展模式,为东兴电商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入研究互市政策,用好价值洼地,探索东兴互市商品网上经营模式,有依据有针对性地建设网上互市等新型电商项目。

  (六)探索互市贸易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争取把东兴打造成沿边沿海跨境电商试验区。

  第二节 扶持边民自身发展

  一、完善边民补贴机制

  (一)执行好国家对居住在沿边一线行政村的居边发放边民补助,按时及时足额发放给边民。

  (二)加大对边民生产用的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购置补助力度。

  (三)鼓励支持边境地区贫困群众到指定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开展边贸活动,通过合法的贸易活动实现增收致富。

  (四)鼓励和支持参与边贸的贫困边民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对参与边贸的贫困边民提供5万元以内、三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积极参加小额信贷,实现增收致富。

  二、鼓励贫困边民加入边贸互助合作组织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自力更生、精准扶贫。以政策保障、民主管理、抱团经营把分散互市的边民组织起来,创立专业合作社的“边民抱团互市+落地加工基地+集约经营”发展模式,形成互市经营规模化和专业化;以信息化市场化及科技产业化建设落地加工基地,有效降低边民的生产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解决边民就业,增加边民经济收入的目的。保障边贸互市的健康发展,实现稳边安边兴边建设,树立东兴良好国门城市形象。

  (二)积极鼓励贫困边民参加边贸互助合作社(组),对吸纳贫困边民互助合作经营、带动增收效果好的边贸互助合作组织,在信贷贴息、贸易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完善边民互市制度,将边民互市的兴边富民效果切实发挥出来。完善边民互市的免税管理,特别是完善“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生活用品、每人每日价值人民币8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境税”等优惠政策,将该制度的兴边富民效果切实发挥出来。

  (四)积极争取国家调整扩大边民互市生活用品目录。

  (五)争取国家支持“边民互市进口商品不应受毗邻的国别限制”,即争取国家支持将边民互市交易商品的国别限制放宽到与中国签订了多边协定的周边国家的范围。

  (六)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截止20201231日,将进入距离陆地边界线0-20公里范围内的新设加工型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给予免征5年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优惠政策”。

  (七)积极探索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区内实行特殊的沿边贸易税收政策。

  三、鼓励贫困边民从事互市贸易活动

  (一)对有从事边贸意愿和能力的贫困边民进行指导培训,鼓励帮助贫困边民以投资投劳参股的形式参加合作社开展互市贸易,帮助他们解决因缺乏资金和自身发展能力弱而无法充分用足用活互市免税额度优惠政策这一难题。

  (二)鼓励贫困户边民到互市区进行货物运输工作

  1.对已持有汽车驾驶证的贫困边民,鼓励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到互市区进行货物运输工作,增加收入。

  2.帮助和支持有从事汽驾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边民参加汽车驾驶技术培训,并联系相关企业垫支一部分汽驾培训费用,市财政支持一部分汽驾培训费,当贫困户边民取得汽车驾驶证后,安排到该企业就业——到互市区从事货物运输工作,增加收入。

  (三)鼓励和帮助贫困边民到互市贸易区从事货物搬运工作。

   

  

  第十章 旅游扶贫带动一批

  第一节 坚持旅游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民族风情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整合优化各生产要素,交织形成紧密的旅游产业链,带动直接消费、产业发展、就地城镇化。坚持旅游产业开发,优化整合乡村资源。继续推进开发式旅游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旅游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以旅游产业带动人口脱贫致富为出发点,整合各方资源,把旅游扶贫融入乡村旅游规划中,不断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改善生态人文环境,提升旅游产品,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坚持旅游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

  第二节 明确具体目标,做好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总体目标是:以规划为导向,以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大力提升边海乡村旅游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抓好编制东兴镇长湖村、江平镇横隘村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开发建设旅游公厕、旅游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休闲接待设施,培育贫困村旅游经济增长点。利用精准扶贫贷款,并按照建筑的统一建设标准和要求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客栈,参与旅游接待,独立经营。农户可整合房屋、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丰富旅游经营业态,扩大收入来源。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实现长湖村2017年旅游接待达4万人次;2020年,旅游接待达10万人次。横隘村2017年旅游接待达4万人次;2020年,旅游接待达10万人次。

  同时,开展旅游企业结对帮扶工作,发动指导景区、农家乐、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在就业、种养、销售农副产品等方面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实现带动560人脱贫。规划建议通过多形式(转包、转让、入股、租赁)流转村集体使用权给旅游开发公司,村民享受集体资产收益,定期按户数折股量化分发资金给村民。在资产分配中,着重考虑贫困户的困难情况,其中对贫困情况较为严重的低保人口,给予收益加成。

  第三节 加强旅游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边海乡村旅游示范带

  加强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门景区、北仑河口景区、华美达广场、东盟民俗文化村、房车露营地、中国东盟自驾游总部(东兴)基地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谋划一批以跨境旅游、边关风情旅游为主调的旅游项目,扩大贫困人口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数,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构成核心项目引领、重点项目支撑特色旅游产业扶贫体系。

  推进交东七彩贝丘湾、马路桃缘山庄、海迎门度假村、长湖原生态农家乐、江那百纳泉山庄、冲榄百果香山庄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打造我市边海乡村旅游示范带,使农民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用好用足相关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脱贫意愿,创业意识,致富奔头。对积极投入扶贫事业的旅游企业,给予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以边海乡村旅游带的发展促进跨境旅游产品线路的内容和品质的提升,以跨境旅游的发展带动贫困村当地旅游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创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推进东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奋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奋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第四节 抓好旅游人才培训,强化市场营销推广

  一、针对贫困人口开展旅游人才培训,旨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旅游相关技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培训内容

  1.必备的知识结构。包括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法规、礼貌礼节、餐饮卫生与管理、消防安全知识等。

  2.必备的能力结构。包括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行政管理技巧、旅游运营管理、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基层管理、语言表达能力、旅游产品营销能力、导游素质技能各类专业技能。

  3.必备的素质结构。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培训方式

  1.基层走访:村委党员干部、驻村扶贫干部联合开展挨家挨户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教育,提升村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调动村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和通过自力更生,早日实现脱贫的热情。

  2.考察学习:组织村委、村民代表、示范户到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发展经验和做法,发挥优势,实现贫困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3.旅游专家座谈: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从思想意识层面革新农户固化的传统旅游认知;邀请业内专家开展旅游扶贫开发系列专题讲座,并针对贫困户开展答疑解惑、把脉问诊活动。使村民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能有力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由此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理念,培养旅游扶贫发展意识。

  4.定期组织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邀请业内优秀人士授课。邀请专业技术人士亲临现场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学,全面提升农户的观念、知识、技术、管理等综合能力。有计划地组织村委、村民代表、示范户到旅游教育机构进行脱产学习。全面性系统性的了解旅游,融入旅游,大幅度提升旅游服务意识和能力。

  二、利用传统节日及各种媒体平台,强化市场营销推广

  (一)以京族“哈节”、“三月三”壮族情人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依托,融入轻奢度假文化、户外运动文化、特色饮食文化、通过举办传统节庆吸引游客。积极参与并利用桂林旅博会、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商贸旅游博览会等平台,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二)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红豆社区、天涯论坛等主流网络平台的人气实施高效传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播东兴贫困村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通过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涉旅单位的宣传栏、电子屏等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的扶贫动态和扶贫政策,营造旅游扶贫的浓厚氛围,加深潜在客户对东兴的了解,最终达到宣传村庄品牌、产品和服务,加深市场认知度的效果。

  三、规划实施

  (一)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指导下、东兴市旅游局负责本规划实施的协调和监督。

  (二)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建立旅游企业、贫困群众和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协调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三)落实行业部门分工

       东兴市各级行业部门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积极落实政策,抓好项目实施。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协调推进。

  (四)加强基层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村委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推进村务公开。鼓励机关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

   

  

  第十一章 强化社会帮扶脱贫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完善社会力量精准帮扶机制,实现社会扶贫资源与贫困村(屯)、贫困户帮扶需求精准对接。目标任务是创新社会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和服务保障,广泛动员各单位、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进一步提升市内对口帮扶水平,打造扶贫公益品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有力助推我市“十三五”全面脱贫计划。

  第一节 定点帮扶

  强化定点扶贫工作。做好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工作,实现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进一步完善驻村工作队队员责任制,做到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工作队不撤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完善社会力量精准帮扶机制,建设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发布社会扶贫援助和求助信息,公布社会扶贫项目,实现社会扶贫资源与贫困村(屯)、贫困户帮扶需求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向贫困地区。

  第二节 企业帮扶

  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优惠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民企助村·企村共建活动,广泛动员、引导、组织全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发挥民营企业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管理等优势,重点开展产业、商贸、就业、捐赠和智力扶贫。积极为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用工等政策支持,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优惠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对相关政策的知晓度。充分利用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地理环境、政策优势以及跨境经济合作的广阔前景,对外输出种苗、技术,利用境外环境资源扩大生产,拓展国际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模式,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社,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种养产、供、销规模一条龙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基地,带动农产品交易流通、加工、物流、酒店,旅游、餐饮及出口创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扶贫办、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等部门要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每年至少组织开展 1 次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节 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帮扶

  加强社会组织及个人参与扶贫的组织引导和服务。要积极引导动员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扶贫产业开发和助医、助教、助学、助残等扶贫济困活动。建立扶贫志愿者组织,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积极支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及海外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村、贫困户。

   

  

  第十二章 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

  第一节 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力度,确保全区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村屯道路建设要与产业开发、生态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注重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危房改造工作力度,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力度,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大贫困地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到2017年全面实现三有:村村有公共服务场所、有安全饮用水、有新村新貌。全面实现四通:村村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

  第二节 重大交通建设

  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行动。东兴市明确2016年底全市543个自然村(屯)全部通水泥(沥青)路,全面实现所有乡镇、建制村通客车。

  具体目标及政策措施是:

  一、在通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化、2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公路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通自然村(屯)公路建设,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扶贫道路建设。2016年,计划开工46条共长约36.6公里的村屯道路硬化建设项目。实施约10.2公里县、乡道联网路提级改造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及危桥改造,消除现有农村公路临崖、临水、急弯等危险路段,改善县乡道危桥。到十三五期末,对7条乡道总里程36公里的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治理,共治理隐患路段6公里,基本完成乡道及以上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十三五期间检查发现新增农村公路的大、中、小危桥全部完成改造治理,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服务水平。

  二、加快建设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通村公路为线路、以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客运网络。协调农村客运和公交客运方式互为补充,优化发展,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结算。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群众出行的特点及农村集镇赶圩的习俗,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安排用46辆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逐步替换现有的公交车,全部完成所有的充电桩施工。

  三、规范建设标准。因地制宜,注重工程建设与生态环保相结合,贯彻绿色、生态理念,重视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原则上采用《公路工程建设标准》规定的四级公路以上标准,其中:县乡联网沥青(水泥)路、通建制村公路路基宽度不小于 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 4.5米;通自然村(屯)公路路面不小于 3.5米,并合理设置错车道;有条件的可建设停车场所。建设公路,应同步建设及完善道路排水系统,合理设置安全防护及交通标志等设施。便民候车亭统一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便民候车亭建设标准及要求》建设。

  第三节 重大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贫困地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节水灌溉,推进贫困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等建设,增强贫困地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显著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

  十三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等水利项目,完成贫困村的那漏角水库、上佰坜水库、下佰坜水库等3座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确保贫困村所有水库解除险情。完成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那漏村、横隘村小农水项目县等5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和特色农业节水灌溉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灌溉条件。

  加强贫困地区水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开展水环境整治,对桉树林进行综合整治,改善水资源。科学调整并划定贫困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贫困地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保护。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加大河道的水生态修复和治理,改善贫困地区河流水生态环境。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实现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扶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抓好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牢固树立攻坚意识、精准意识,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措施和力量聚焦到精准扶贫上,做到组织领导、时间安排、决策部署、脱贫效果体现精准扶贫要求。    

  第一节 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实行高位推动,强势推进。完善部门驻村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扶、领导干部挂钩联系等制度;建立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把扶贫开发成效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绩效考核与奖惩问责并举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把贫困村(户)脱贫摘帽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计划安排,提供资金、人力保障,确保贫困村脱贫摘帽工作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市、乡镇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决策部署、沟通协调和检查指导的作用。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调整完善各级扶贫开发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其综合、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能。

  三、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组织力量,稳定扶贫机构,壮大扶贫队伍,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能力强的扶贫干部队伍。强化各乡镇(街道)扶贫力量,明确分管领导、确定专人负责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脱贫和发展作为衡量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

  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对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把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加快贫困村发展的能人选拔进村级领导班子。切实加大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增强经营管理和领导村级事务的能力。加强对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精神,为扶贫攻坚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创新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一、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鼓励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积累。组织对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扶贫专干和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全部轮训一遍,每年培训乡村干部不少于1870次。

  二、实施干部挂职精准扶贫行动。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人员和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调整下来的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着力打造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大学生村官优先向贫困村配备。建立选派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乡村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积极引进金融和科技人才到贫困地区服务,加大对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党政干部等各类人才的培养交流力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聘、科研项目、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跟踪检查。

  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同时,市财政本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中央和自治区安排到市的财政专项资金的比例达到10%以上,并逐年提高资金规模,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扶贫项目资金内部整合为基础,市直相关部门配合的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统筹安排发改、住建、民宗、交通、水利、农业、文体、旅游等部门各类资金,将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优先投向贫困村,重点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改善人居环境、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关爱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发展增收产业,整合资金,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贫困村优先安排资金和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拓宽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的筹资渠道。着力破解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和脱贫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重点区域扶贫攻坚。统筹全面改薄等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投入,加快贫困村学校基础建设,实施改薄工程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保障基本、满足需求、均衡发展,确保贫困学生都能上学。

  第三节 加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设

  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新时期推进扶贫开发的动力和源泉,实行扶贫项目竞争启动机制,建立本市项目库,整合全区扶贫开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形成我市统一、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全市乡镇、社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参与意识,确保扶贫项目顺利推进。

  一、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平台,规范扶贫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报账工作程序,全面推行重点工程招标、单项工程验收制和公告公示制。不断加大财政产业扶贫及扶贫贴息贷款资金支持力度,开展好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积极支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一是严把资金投向关。因村制宜,把与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首选项目,科学谋划,确保项目精准。二是严把资金公示公告关。扶贫资金到位时,项目确定前、后要在各项目村村务公开栏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公告,让群众掌握知情权,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监督作用。三是严把验收关。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桂财农2014272)的要求,项目完成后,县扶贫办与财政局等部门一同对项目工程进行验收,由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验收合格、审计结算后再进行报账。四是严把资金项目档案管理关。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检查、验收、审计,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五是坚持科学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对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督查、指导,对照目标任务找差距,确保规划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严格坚持扶贫资金区级报账制,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设立市、乡镇、社区(村)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审计监督,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积极引导扶贫对象主动参与资金项目管理,保证扶贫项目监管规范,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断扩大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成效。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挥霍扶贫资金的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依纪、依法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数据对比平台”大数据管理,确保信息更加精确。严格按照贫困村(户)脱贫标准、程序开展脱贫认定工作。严格工作程序,不得合并步骤,不得简化程序,不得以任何方式伪造、纂改数据,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监督。

  三、市委、政府督查室以及扶贫部门按照谁认定、谁审核、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对贫困村(户)脱贫摘帽进行督查。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导致工作滞后的要严肃追责。

上一篇:东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兴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 下一篇: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09-2017 东兴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使用帮助网站纠错访问统计网站导航
警警
主办:东兴市人民政府 管理维护: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东兴市兴东路281号 邮编:538199 电话:0770-7665030
桂公网安备45068102000008号  桂ICP备11003786号
  链接到TRS官网 您是第 位访客 网站标识码4506810001
背景图片
察察